400-100-7350
首页 >资讯干货 >行业头条 >微课新界定: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和创新应用
微课新界定: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和创新应用
发表时间:2015-10-09 来源: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博客 7180阅读

  近几年来,微课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大事件”,几乎出现了“全民微课”的现象。怎样理解和定位微课的特征,怎样理性认识微课的作用,怎样超越微课的技术开发,迈向微课有效设计的新境界?胡小勇教授和胡铁生老师将为我们介绍微课浪潮之中的新思考。


胡小勇: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是国内最早提出建设“基于知识点的优质微课例”(2008)的学者之一。对微课设计和翻转课堂有深入研究,结合国外考察和中国国情研发了《走进新课堂:翻转教学的五把金钥匙》、《微观世界:微课开发与教学应用》等成果。

  

胡铁生:微课创始人、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2012年,主持全国重点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中小学微课的区域开发实践与创新应用》,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一、新界定的缘由

  

为何在此时要对它的内涵进行新界定


  胡老师:我在2011年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当时,我是从有效利用区域教育资源的角度,提出了要建设“微课”,也详细探讨了它的内涵和特征 [1]。确实,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源形态和建设模式,微课“短小精悍”,让人面目一新,实用好用。因为“参与性强”、“技术门槛低”、“易制作生成”,微课发展迅猛,甚至形成了“全民微课”的壮观景象。但是,随着微课数量的急剧增长,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偏差,并出现了微课资源的内容构成随意、实用性低效等现象。这阻碍了微课的良性发展。“微课发展太快,来不及定义”,确实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所以,我们认为是时候梳理一次它的内涵了。


  胡教授:2007年,我在主持一项国家级课题《区域性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机制与推广策略研究》,注意到当时的课例视频大多都是以一堂课的粒度单位来开发的。这种课例资源时间长、成本高、实用性差。于是,在《区域性优质课例视频资源门户的建设框架研究》[2]中,我提出了建设“以知识点为粒度单位”的微课例,同时分析了它的建设路线和应用途径。然而在当时,一个原因是由于这种提法缺乏传播力,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当时在常态下录制教学微视频的技术手段还比较复杂,建设“基于知识点的微课例”的提法,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关注。


  现在,微课火热。热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新亮点,值得思考。比如,现在不只是中小学,包括职校、高校、幼儿园、企业等都加入到了微课大军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知识点设计微课”的说法有些局限。又如,目前国内出现了微课“重技术,轻设计、弱应用、缺创新”的现象。综合这些,我和胡铁生老师共同研讨和征询了很多意见,提出“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胡小勇&胡铁生,2014)。”这个新界定,不是一个标准定义,而是为了在这个时期更好地促进微课的良性发展。


二、多角度解读

  

关于“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的理解


  胡教授:从媒体特点上来看,微视频比其它媒体更直观、更生动有趣,进度自定、还能反复浏览。因为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学生在掌握同样学习材料时所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从学习者视觉驻留的规律和认知特上来看,教学微视频短小精悍,能更突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更精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环境下,微视频能满足学习者在各种智能终端,如电脑、手机、电子书包等随时随地展开学习的需求。现在,大量移动终端的普及,更为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的微课,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基础。


  胡老师:微视频的教学应用,突破了媒体信息呈现单一的不足,也能实现与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微视频中包含丰富的画面、文字、动画和声音等视听信息,视频影像又具有时序性与丰富的信息内涵,能有声有色地传递信息,不仅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能形象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微视频是教师把书本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经过重新设计、在微课件的辅助下由老师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识基础经过精练的讲授、分析、演示等教学活动而形成的。这与单一呆板的教科书和作业本相比,微视频中除了有教材上的知识重点难点内容,更融入了老师的经验、智慧和情感,从而使得微视频中比文本教程更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微视频在微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能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的”。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微视频是微课中传递信息的唯一载体。视频与其它媒体素材之间是可以良好融合、互为补充的。


关于新界定中,微课是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的理解


  胡教授:从当前微课发展来看,在中小学领域,它的选题定位多偏向基于知识点。但是,我们关注到高校、职校、企业、幼儿园等领域也融入到微课热潮中了。它们不限于或不那么像中小学一样只重视“知识点”。例如职业技术院校喜欢关注“技能点”;幼儿园不用操心考试的事,更多关注“情感点”。所以,我们用“知能点”的提法,是表示微课的选题可以同时关注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这是对现在常见微课解释的内涵扩充。微课的作用,不限于传授教材的知识点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培养意志品格、情感熏陶、促进问题解决。


  胡老师:微课之微,首先就是要着力于一个“点”。这要求老师们在制作微课时,要把内容进行聚焦、整合、深加工。其次,原来的微课设计更多倾向把学习知识与技能习得分开来设计和应用,但事实上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知识与能力不能严格划分。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会有技能的获得与提升,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过程中,也会有新知识的学习或对原有知识的回忆掌握。当然,微课学科“知能点”概念的提出,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改变当前微课建设过分强调知识讲授与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的微课选题更宽泛、教学方式更多样化,教学手段更灵活化,才可以使微课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的成份,从而避免微课讲授形式单一,仅注重学习内容的低级思维,而不注重高级思维的培训。


关于微课在学科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胡教授:微课作为一种优质资源,其价值在于好制作、易应用。它的常见应用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支持常规课堂应用,包括微课支持的课堂导入、微课支持的课堂演练、微课支持的特定问题解决等;第二种,是用微课支持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协作学习,乃至用微课开展翻转课堂等。如果微课的课程属性很强,能够营造一个有效自治的“资源小世界” [3],把问题完全解决掉,当然是最好的。但我同时认为,并不是每个微课都一定需要用来完整解决一个问题,有些微课也可以是为了特定的某个教学环节或要素来设计和开发的,它虽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但促进了教和学、也间接促进了问题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国际上更多是强调“教学微视频”的创新应用,而不是“微课”的应用。例如,如果有个微课就是专门用来做学习导入的,并且导入效果很好,那也是很棒的。所以,从有效应用于学科来看,微课在各种课堂环节,如课堂导入、故事叙述、实验演示、技能演练、知识复习、问题解决等,都能发挥自身作用的可能。


关于微课的视频时长


  胡老师:事实上,因为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应用场合及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即使是同一位老师讲授同一个知识点,微课视频的时间也有可能不一样。因此,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微课时长有个统一的明确的“规定”。根据大量的实践经验发现,年龄越小、越低年级的学生微课时间要更短,高年级的微课可以适度延长;文科的微课视频时长普遍高于理科;75%以上的微课视频都集中在5-8分钟间,而超过8分钟的微课数量明显减少。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受知识点内容偏大、老师的讲解不精练、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一般微课宜在10分钟以内。当然,对于高中年级的学生、微课教学内容不宜分割过细,而且老师通过生动、有趣、有价值的讲解,完全可以打破8分钟的界限。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胡教授: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观看视频的大数据统计规律,普通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作为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的学习资源,微课肯定受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分配规律和视觉驻留规律的制约。我们尝试过很多次,微课的时间一般超过8分钟,学生观看视频就会开始感觉有些冗长、容易走神。对大部分学习者而言,我们建议微课时长在5至8分钟左右最为合适。也就是说,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5到8分钟最有效,老师也基本能够在这个时间内把一个知能点讲透。但略少或略多一点儿时间,就是那个“左右”的幅度,老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关于微课是学习资源,而不是教学资源的理解


  胡老师:首先,我们没有否定微课是教学资源。但是,我们认为微课更多是一种“学”的资源。从使用主体来看,微课不同于课例。课例是典型的“教”的资源”,课例的时间长、内容多,容量大。这种完整式的课例实录适合老师的观摩研讨,特别是对青年老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利。微课,则是一种最佳的学习资源,它“短小精悍”:学生可以短时间、短过程聚焦学习一个少而精的内容。因为其干扰少、效率高,学习价值大、移动性好,利于学习者个性化自主选择学习。优质丰富的微课可以实现传统课堂不能实现的“因材施教”、“按需学习”、“个性化学习”。从设计理念来看,微课最大的特点是其设计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摆脱了班级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而是基于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微课从内容选题、表现方式、教学策略、实施方式、活动设计、评价体系都以学为中心:学生是否喜欢、容易学、学得懂、感兴趣。因此,我们提倡把微课定位于一种学习资源,一种数字化的可视化学习资源。学生才是微课的上帝,只有学生说好的微课,才是真正的好微课。


三、当下的问题

  

关于如今微课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胡教授:当前,微课建设存在着“重技术,轻设计”的现象。现在,已经有很多关于微课分类的提法,但大多都只是简单分类后,并没有详细研究每种分类的具体设计流程、设计策略等。这导致微课设计的泛化,没有特定聚焦、缺乏深度研究。同时,许多中小学教师仅关注技术和比赛,希望实现很“炫”的技术效果,而忽略了做出好微课的核心本质是教学设计。


  胡老师:许多微课仅有“微”的外表,而无“精”的实质。教学指导理念、教学设计方法、教学活动策略、教学媒体选择甚至教学应用语言都没有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导致这些微课既不受学生欢迎,也不能在教学中产生作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我们认为微课最大的变化,还是在于教学设计策略的变化,创意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微课的内涵与灵魂。微课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新的学习领域,需要教师要有新的理念,掌握新的技巧。一般说来,微课教学设计要掌握六大原则:时间性、内容性、结构性、语言艺术化、媒体多元化、专题系列化。


  关于微课开发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


  胡教授:我认为微课开发存在“弱应用、缺创新”的不足。现在,不少老师还是因为听说微课很火,因为是在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要求下,通过参与比赛来接触微课的。比赛不完全是个坏事情,在竞赛过程中花大量精力制作一些精品微课,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老师们对微课的应用价值认识不足,只追求微视频和课件的美轮美奂,这是很危险的。为了使微课的使用更加常态化,教师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提高微课教和学的设计,即使牺牲一些展示的技术品质,我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现在,部分地区的微课建设正在重蹈十多年前比赛做课件的覆辙。如果赛而不用、为了比赛而微课,用不了多久就会面临新一轮的微课产能过剩,造成新的金钱和精力浪费。


  胡老师:第一,已有的微课数量多但质量不高。视频技术仍是制约微课发展的原因之一。录屏式微课存在画面过于简单、呈现方式单一、场景缺少变化,后期编辑难度大等不足,学生看多了容易再现“审美疲劳”。第二,缺乏微课开发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微课建设无序化。首先是许多老师把微课的开发简化或误认是一个教学视频的制作。某些微课的开发更是无序混乱,缺乏规划和合作,重复建设多,微课没有专题化、体系化,教师、学生使用很不方便。微课的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精心准备、内容规划、系统设计、统筹考虑、分工合作、逐步推进、交流应用,则开发更多的也不能发挥作用。第三,注重微课资源实体开发,忽视微课学习管理平台建设。许多老师的微课数量多,类型多,但分散在各自己的电脑或角落里,评完奖就算结束。没有一个有效的平台收集、分类、管理、交流应用这些微课,难以产生微课的规模和聚集效应。这样使得微课的应用效益大打折扣。


四、建议和行动

  

对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建议


  胡教授:微课需要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迈向创新应用。搞好有针对性的微课设计,才能提升老师们的微课质量,这也是我们这个专栏的目的所在。微课应该面向各种学和教的需求进行细化设计,分对象、分层次、分类型、分应用场景,这样才能使它们更加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


  近期,我们做了许多工作,在微课从设计到开发应用方面都进行了研究,研发了《微观世界:微课开发与教学应用》、《走进新课堂:翻转教学的五把金钥匙》等成果。我们建设了一个“信息化教学创新”(http://blog.sina.com.cn/hxyhaoxingyun)的交流平台,它开辟了微课版块,将汇聚各种类型特点的典型微课资源。我们的专栏,会依托这个平台来详细介绍微课制作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乃至一线教师微课教学应用的实践案例等。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胡小勇. 区域性优质课例视频资源门户的建设框架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8,06:54-57.

  [3]胡小勇. 信息化环境的“小世界”现象与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09,01:40-42.


问鼎云学习,大企业信赖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专业平台
友情链接:
400-100-7350
wdxuexi@wunding.com
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紫光信息港C座8楼

问鼎云学习
移动客户端扫码下载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培训干货

粤ICP备07037912号 Copyright © 2012~2021 问鼎资讯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工商网监 电子标识
获取课程清单
确认申请
获取培训方案
确认申请
免费体验在线学习平台
确认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