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00-7350
首页 >资讯干货 >干货分享 >MPOC:大规模私有在线课程的设计与运营
MPOC:大规模私有在线课程的设计与运营
发表时间:2015-06-08 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9039阅读

从MOOC发展的动态来看,Coursera、中国大学MOOC、清华学堂在线等都在向SPOC转型,试图通过(在线课程)内容授权和在线课堂(Online Classroom)租赁的方式,寻找盈利模式。以SPOC为基础的MPOC(Massive Private Online Course),通过培养合格的网络辅导教师以及同时开设多个“班”的方式,实现大规模私有在线网络教学,很可能代表了MOOC未来的发展方向。


MPOC与MOOC/SPOC,从在线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来看,可以共享同一个网络课程设计方案,差异主要体现在运营阶段的班额、收费、师资配备等方面。MPOC课程设计要以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等为出发点,注重教学内容的表达,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使课程设计方案落实到教学实施的行为层面。北京大学MPOC课程从2006-2014年,不仅在“班”和“课”的层面上,建立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持续教学对话,还在教育机构(学院、大学等办学机构)的层面上,形成了虚拟教育组织和虚拟教学团队。这个成功探索,使“虚拟教育组织”和虚拟教学团队的领导和管理,成为网络教育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SPOC;MPOC;私有在线;教学活动;课程设计;课程运营

 

一、引言


SPOC和MOOC的差别,主要体现在SP和MO上,即小班(Small)付费(Private)和大班(Massive)免费(Open)。从在线课程(Online Course,OC)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来看,两者没有明显差别,几乎可以使用同一个课程方案。换句话说,同样的一个网络课程设计方案,由于运营阶段班额、收费、师资配置等方面的差别,分化形成了SPOC和MOOC。


从逻辑上讲,同样一个网络课程设计方案,还可能运营出另外一种网络教学模式:MPOC,即大规模私有在线课程(Massive Private Online Course)。MPOC与MOOC/SPOC有两方面的差别:第一,教师团队的构成。MOOC/SPOC是由“知名教授+一组助教”组成一个教师团队,既负责设计内容和活动,也承担在线教学任务。MPOC则认为,网络课程的设计者和负责在线学习过程的教师可以是两个不同的群体。第二,在某个时间段内,MOOC/SPOC开设一个“班”,无论学生数量是多少(10万或者十几个学生),都出现在同一个在线课堂(Online Classroom)空间中,开展互动教学活动。MPOC则把Coursera/edX/Moodle平台上包含“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课程方案看成是一种“数字化的教育出版物”,认为通过在平台上同时开设多个班级,聘请多位教师,把数万或数十万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分配到多个在线课堂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同一门课程的大规模私有在线教学。通俗地说,MPOC就是多个SPOC班的总和。从MOOC发展的动态来看,Coursera、中国大学MOOC、清华学堂在线等都在向SPOC转型,试图通过(在线课程)内容授权和在线课堂租赁的方式,寻找盈利模式。MPOC很可能代表了MOOC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用ICT模型对网络课程类别的分析(郭文革,2014a)来看,MPOC是一种I+C+C的网络课程模式。这里的I指利用互联网传送教学内容(Deliver Information),第一个C是班级层面上的师生、生生交流(Communication),第二个C是虚拟教育组织层面上的交流(Communication)。后面两个C,把互联网看作是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通道。2006-2014年,北京大学设计并开展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课程就是一个MPOC模式的网络培训课程。本文将以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课程为例,从在线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以及网络教学的运营等几个方面,介绍MPOC——大规模私有在线课程的设计和运营。

 

二、在线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1.什么是教学设计


大多数教学设计模型呈现为一种线性流程,例如ADDIE、ASSURE和迪克-凯瑞模型等,但实质上教学设计是在一系列约束条件和一系列可能的教学措施之间的一种折中和平衡,以追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最大化。在英文文献中,图1列举的教学资源、场景和活动等经常被称为教师教学的“Reservoir”,也就是“工具箱”或“蓄水池”,是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备选措施。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学习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目的就是寻找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和教学的“约束条件”。从约束条件、工具箱和最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的角度,可以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就是在学习对象分析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一系列的“约束条件”和教学要达成的目标;然后,从教学措施“工具箱”中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交流模式,按时间顺序进行组织和安排,以最大化地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约束条件、教学措施和教学设计师角色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其中,约束条件主要来自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成本/教学条件等其他因素分析;教学措施包括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以及教学交流的模式和场景等;教学设计师的任务是按照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约束条件的许可下,选择效果/成本最优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其他因素分析。


2.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其他因素分析


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起点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分析。学习者一般特征包括年龄、家庭背景、学习风格等。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包括读/写能力、针对特定内容的知识基础等。在网络教学设计中,学习者的起点能力还包括是否具备网络基本知识和网络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参与和坚持学习的诱因。动机的诱发因素有内驱型和外驱型两类。内驱型动机指的是由经历和任务本身产生的动机,例如内容与学习者工作和需求的相关性、学习者的好奇心和适当的挑战性等。外驱型动机指的是由任务以外的因素产生的动机,例如分数和表扬等。


教学目标分析。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知类教学目标又可以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6大类。教学目标的类别对教学措施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例如,培养文学博士主要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是图书、纸和笔等,完全使用数字化的模拟资源是可行的。但是,培养厨师、医护人员等必须消耗食材、医药器材等材料,不可能完全依赖数字化的模拟资源。两者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不一样,厨师、医护人员的培养需要大量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


其他因素分析。除了学习者和教学目标以外,教学设计还要考虑其他的约束条件,比如时间、经费、场地、设备等。优秀的教学设计师一定会追求质量/成本的最优化。在网络教育的情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育机构的研发成本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还要换位思考,考虑学习者的技术投入、时间投入等成本。这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教训。凤凰城大学的电子教科书和中国的国家精品课程,就是两个值得深入分析的案例。


3.案例分析: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课程


2006年,教育部教师司委托北京大学设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初级)网络培训课程,笔者主持设计了这门网络培训课程。我们首先就做了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者分析。中小学教师通常具有良好的读写能力。21世纪以来,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了几轮信息技术培训,因此,具备良好的网络基本知识和网络基本操作技能。适合在大规模培训中采用在线学习的培训模式。


(2)教学目标分析。在设计网络培训课程之前,教育部教师司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设计了两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还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培训,中小学教师应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操作系统和网络基本知识,熟练操作浏览器/搜索引擎/Office等软件。培训大纲和考试大纲,基本上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范围。


(3)其他因素分析。新课改以来,由于面对面培训力度加大,占用了教师大量时间,工学矛盾突出,教师对培训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网络教育把培训送到了教师的“桌面”,缓解了工学矛盾。

这些分析,为后面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三、网络教学内容设计:如何表达知识


在我国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领域,讨论教学内容设计的文献,过于关注技术操作,例如如何摄像、如何加工图片、如何录音、如何进行非线性编辑等,较少关注知识内容的表达。知识表达既包括概念、故事、隐喻等要素表达,也包括一门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的表达。


在笔者看来,教学内容设计(或者说教学资源开发)唯一的评价标准是知识的“表达”效果。无论采用何种媒介形式,只要能够简洁清晰地传达知识和智慧,就是好的内容设计。相反,无论采用多么绚烂、复杂的技术,花费了多少费用,如果没有表达好,就不是合格的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表达既包括对单一知识点的表达,也包括课程的知识结构组织。因此,本文从知识表达要素和知识表达结构两个方面,探讨网络教学内容的设计。


1.知识表达的要素


知识总是借助于某种表达符号呈现给学习者。印刷技术只能用文字、数字、图表等符号来表达知识,互联网则可以采用文字、数字、图表、声音、动态图画、视频等多种表达符号来表述知识。这种多媒体的表达手段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以至于历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评选都把是否包含教师讲授“视频”,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


在知识表达上,“视频”或者“动画”一定优于文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在参加国家精品课评选的时候,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案例:


一段表达拙劣的文字,短短两段,不过200字的样子。读者扫一眼,只要几秒钟。然而,这段拙劣的文字被制作成了动态图画。一个动画小人一字一句地念着这段拙劣的文字,时长大约2分钟。


在这个小案例中,“动画”知识表达方式至少有两个缺点:第一,费时。个人浏览文字的速度是个性化的,每个人都不相同。但是,“动画”资源要求读者必须跟随它的节奏。第二,贵。动画开发的投入(包括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远远高于一段简单的文字呈现。与其花这么多的经费和时间来制作动画,不如把文字加工得简洁、清晰而有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由此可见,认为某一种表达符号优于其他表达符号是一种“媒介偏见”。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知识?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好的知识表达不仅需要良好的写作能力,更需要深厚的学术素养,以及对一个时代通俗话语体系的了解。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迈克尔·桑德尔,2011)是哈佛视频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的文字版图书,采用文字和简单的图表作为主要的表达符号。从其销量和受欢迎程度来看,它无疑是一门优秀的课程,一本优秀的“教学资源”。从内容的角度看,这本书的文字符号承载的内容包括:


表1中的两类“文字素材”,一类是从学理角度,从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自然主义等单一视角,提出关于公正的基本定义和解说;另一类把“公正”送回复杂的实践场景中,使在理论建构过程中被省略的那些复杂因素,在事件场景中还原,拷问我们关于“公正就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这类简单定义和命题。这门课程就是在理论的简洁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两者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中,搭建起了一个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课程框架。对《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的简单内容分析告诉我们,不是媒介符号,而是内容表达要素,才是决定内容表达质量的关键和核心。


下面再从几个具体案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表达的要素。


(1)什么是机会成本


通常,经济学教科书直接介绍定义:机会成本是指为了从事某一种业务而损失掉的其他业务带来的收益。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曼昆,1999)则这样引入“机会成本”:


迈克尔·乔丹是NBA最优秀的球员,他做其他的事情也很出色。比如,他能用1小时修剪完自己家的草坪。在这同样的1小时中,他也可以去拍一部运动鞋的广告,赚到1万美元。与他相比,住在他隔壁的小姑娘杰尼弗能用4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这同样的4小时中,她可以到麦当劳打工,获得20美元的收益。乔丹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是1万美元,而杰尼弗的机会成本是20美元,请问:乔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2)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教育技术学教科书经常用表2的方式,来介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媒体与技术》(Sharon E.S maldino et al.,2008)一书中,作者用了一系列“图片+文字”的简单场景,来表达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图2是其中一个例子。在北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课程中,我们设计了如图3的表达要素,来描述多媒体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表2和图2、图3的差别,不仅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知识理念方面。(文字的)概念和命题怎样与所指涉的现象和事实建立联系,是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只有在两者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结,我们基于概念和命题开展的学术讨论才有意义,学术才能对现实产生指导意义,否则,就变成了空洞的学术泡沫。


(3)图片:也是一种表达


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一张好的图片,胜过1000个文字。《东西相遇》(刘扬,2010)就是一组优秀的当代视觉表达艺术作品。红蓝两种颜色的简笔画,简洁清晰地表达了中德两国文化、习俗的差异。这是无数中外文化比较的博士论文都无法达到的传播效果。


美国《纽约客》、《经济学人》等国际知名杂志的每一期封面,几乎都是视觉表达的经典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和体会。比如《纽约客》著名的漫画《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Steiner,1993)就是一个著名的视觉表达案例。


如果说《东西相遇》、《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等接近于是一种理论表达的话,图片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忠实地记录真实的历史。请看图4的两张“郭德纲”,体验其中的不同涵义。


图4左边的这一张照片是2005年9月,《读库》特约记者咚咚呛跟踪采访郭德纲半年,期间拍摄的一张图片:身后斑驳的墙壁,桌子上狼藉的饭菜,活脱脱地描画出了小人物郭德纲寂寞的坚持,满满的正能量。之后,郭德纲一夜间红遍天下,变成了大牌终结者。小人物郭德纲的奋斗形象,再也找不回来了。《读库》出版人张立宪(2014)感慨,在还没有媒体关注郭师傅之前做完了这件事,是一种文化的抢救。


(4)视频:不同表达风格


MOOCs和翻转课堂都非常重视视频的录制。关于如何录制教师的讲授视频,也形成了可汗模式、PPT配声音模式、录屏模式、课堂模式,以及户外模式等不同的录制风格。


其实,按照对网络课程类别的分析,(郭文革,2014a)这些授课视频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读物”。既然是数字化读物,我们就不能忽视BBC、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y、《Charlie Rose Show》、《锵锵三人行》、《晓说》、《罗辑思维》、《小人国》、《为什么贫穷》等大量以视频作为表达手段的“数字化读物”。


以《晓说》和《罗辑思维》为例,这两种在形式上非常接近的网络节目,在知识内涵上却体现出完全不同的取向。《晓说》体现了在多种Evidence基础上,努力还原事实的倾向;而《罗辑思维》更多的是一本一本地“搬书”。与对文字表达的分析类似,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表达媒介,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在符号化的表达与所指涉的真实事物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关系。这是一切学术表达的基础。


2.知识表达结构


除了表达要素以外,课程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结构。这是大众传播和知识传播之间最大的区别。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的责任,是及时跟踪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提供一时一地的碎片化信息,但不负责建构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教育传播恰恰相反,最重要的任务是在“碎片化”的“事件”中,建构出一个理论体系,形成关于人类、历史、事物的整体看法。因此,结构是知识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中,最常见的知识表达结构如图5所示,是一种教科书的章节结构

除了这种倒树型结构以外,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也可能是星状结构,比如《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心是“公正”这个核心概念,外围是边沁、密尔、诺齐克、洛克、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公正的观念和理论,还有一些具体案例等。每一节课,虽然场景不同、时代不同、视角不同,但都指向“公正”这个核心概念。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视角下、不同场景中,人类对于“公正”的艰难抉择。


树状的章节结构和星状结构是对拉米斯教材范式(郭文革,2011)为基础的知识组织结构的一种继承。这跟纸质教材从1到N页的线性组织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材隐含的教学情景是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是班级授课制。互联网上的内容链接方式是超链接,网络教学内容隐含的教学场景是随时随地学习,教学模式是混合式学习。因此,网络课程的内容组织结构也要顺应教学方式的变革,将内容嵌入到动态的学习构成中。以行动过程为线索的知识组织方式和以故事为中心的课程模式(Story-Centered Curriculum,SCC)就是两种新的内容组织结构。


(1)以行动为组织线索的知识结构


前面我们对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课程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做了初步的分析,决定采用在线的网络培训模式。下面我们以设计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作为主要学习活动,组织下列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以教学设计的行为为主线,将4种主要的教学心理学理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等穿插在具体的操作环节里面,作为行为操作的理论背景。


操作系统和网络基本知识。中小学教师经过几轮培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从头到尾地介绍。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速查手册,教师可以在手册的指导下,学习具体的软件操作。


浏览器/搜索引擎/Office操作。大纲中要求的这一部分操作技能,主要以“作业+操作指南”的方式来落实。操作指南作为一种资源,会出现在学习活动说明中(在下面介绍)。


参考了美国异步在线课程模式,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课程是“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的模式。主流程采用了ASSURE模式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流程,按照学习活动的需要,将理论内容和操作任务裁剪后,设计在相应的模块中。完成整个8模块的培训后,就完成了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演示文稿,以及教学活动和评价的设计。北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课程的内容结构见图6。


(2)以故事为中心的课程模式(SCC)


SCC课程的核心思想是每个课程都应该讲一个故事。故事提供了一个实际的知识应用场景,在这个实践场景中,学习者可以扮演某一个角色,按照这个角色所承担的任务,学习相关知识,完成必要的活动。


SCC与大学学术课程体系完全不同。大学的课程体系(Curriculum)通常是以学科为单位裁剪和设计的,更注重学术上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例如,一所大学设置新专业——“电子商务”,在现有的学术课程视角下,大学很可能按照“电子+商务”的思路,在商学院和计算机科学学院现有课程中,选择有关科目攒在一起,形成“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案,如表3所示。


在学科知识体系下,课程往往是按照拉米斯教材范式(郭文革,2011)来组织的,即从定义开始,先圈定这门课程的范畴,然后进一步深入分析,直到把这个学科相关的定义和概念解剖殆尽。为了显示专业知识的普适性,学术课程的知识表述通常是去情景化的,大量地采用形式符号(专业术语)和形式逻辑作为表达要素。很少考虑学习者的接受偏好。学生毕业后,在从事相关工作的时候,需要在记忆中搜索相关学科的形式化表达符号,与现实中的事物和现象一一对应,然后按照实践情境中的复杂情况,对知识符号进行“融会贯通”,然后用于实践。


以故事为中心的SCC课程把知识放到实践(故事)情境中,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对知识内容进行裁剪和组织,以引领学习者进入到特定的实践情境。SCC课程的故事情节为知识符号的相互搭建、相互融通提供了一个框架。例如,小明是一个电子商务的学习者,我们可以按照小明的故事为蓝本,将电子商务课程设计成表4的结构。

如果把表3和表4两种课程结构作一个比较分析,我们会看到图7所示的结果。图7左边的学术结构课程,每一门都代表一个专业,因此从浅到深自成一体。SCC课程则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对知识内容进行裁剪,嵌入到了实际的场景中。故事所表达的实践场景,提供了一个知识框架。这个框架不仅是知识点的组织结构,而且把(符号化的)知识和(符号化知识)对应的实践场景连在了一起。图7也对目前流行的微视频和知识“碎片化”,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解释。


本文前面对《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的内容分析显示,印刷书中也包括电车难题、代孕母亲的故事,以及康德、边沁、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公正”的观点等“碎片化的知识”,依赖印刷图书的拉米斯教材范式,这些“碎片”被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非碎片化的)知识体系。那么,在印刷媒介下,为什么没有出现大量的“知识碎片”呢?原因在于,通过印刷技术传播知识的出版流程长、环节多、成本高。通过印刷媒介传播“碎片化的知识”,是一件麻烦、费时、费力、费钱,在投入/产出上非常不经济的商业模式。以“图书”作为出版单位是15世纪以来,在印刷技术所构成的传媒生态环境(郭文革,2014b)中,人们逐渐探索形成的一个成本/传播效益达到平衡点的商业模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的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碎片化知识”的大范围传播在经济上成为可能。另外,互联网也改变了知识生产和出版之间的流程,像韩寒博客那样,作者完成内容写作后,可以立刻“上传”,在互联网上“出版”和传播。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出版,不必积攒到一定量再开机印刷,不必“途经”漫长的发行流程再跟读者见面,“碎片化的知识”传播成为一种常态。


如何组织碎片化的知识,以形成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教学内容,SCC或许是一个答案。SCC课程模式把“碎片化”的知识嵌入到故事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行动过程,搭建一个动态的、融入生活实践的知识结构。把“符号知识”和“被指涉物”直接连在一起,让知识回到了“现场”。


四、教学活动设计


在线教学活动是引领教师/学生阅读教学资源、使用“交流工具”开展教学对话、形成动态的教学过程的核心动力,是保证“网络学习发生”(黄荣怀等,2007)的核心要素。教学活动本质上是由学习者做出的一组连续的学习行为,包括阅读、思考、讨论和操作等,以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教学活动设计的4个核心要素是:任务设定、完成任务中涉及的行为、最后的成果,以及对成果的评价和反馈等。


1.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学活动,先介绍两个网上广泛流传的美国学生的作文题目。


教学活动案例1:美国小学生的作文题


制作你的家谱:写出从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


分析:(1)“制作”这个动词很有动感,让人有行动的感性冲动。(2)“制作”这个动词很容易转化成一系列的学习行为:比如,访谈父母和祖父母;记录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访谈资料;用图、表格和文字等表达分析结果。


这几乎就是一个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可见,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精神,是在行为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构形成的。说教不可能培养探究精神,建构主义的说教也不行。离开了人的学习行为,理论就会变成空谈,学习就不可能发生。


教学活动案例2:美国高中“公民权利”研究论文


要求:(1)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的观点:Booker T.Washington(布克·华盛顿),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马丁·路德·金),Malcolm X(马尔科姆·X)。(2)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我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你的论文中。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3)在3到5页纸之间,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


分析:(1)“对比”这个动词,意味着学生需要阅读这4位作者关于黑色美国的论著。(2)第二条说明,学生在阅读中应该“摘取”合适的“素材”,然后,在素材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者读书摘抄作业了。(3)要求标引参考文献。(4)论文格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学生读书的教学活动设计。


2.网络课程中的教学活动设计


网络课程中的教学活动,也包括任务设定、任务完成过程、最后的成果以及对成果的评价和反馈等核心要素。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在线教学活动往往需要特定软件工具的支持。例如,讨论活动需要用QQ群、BBS等交流工具;考试和测验需要用在线评测系统;作业需要文件提交模块等。除了这些通用教学活动以外,还有一些专用型的教学活动插件。比如,Udacity平台上专门为编程类课程设计的“程序设计作业模块”、会计专业的“记账系统作业模块”、建筑专业的“CAD设计作业模块”等。在线学习平台上的“教学活动插件”设计,未来将成为网络教育技术研发的一个关键增长点。


第二,在线教学情境下,师/生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在线学习者人数多、知识和文化背景差异大。“教师角色”也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因此,以往在教学设计中常常可以省略的要素——例如,前面两个教学活动案例,布置任务和负责评价的都是教师本人,所以省略了作业“评价量规”的设计——现在不仅不能省略,而且变得更重要了。考虑到在线学习者“独自学习”的处境,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周全,提供完备的样例、参考资料、操作指南等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方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SCC课程的特征:将教学资源嵌入到教学活动中,“围绕教学活动”或者“为教学活动”开发资源。


在线教学活动设计的成果,是撰写包含任务、目标、要求和评价等要素在内的在线教学活动说明书。


在线教学活动案例1:讨论


讨论:PPT的教学效果怎么样?


正式调查和大量非正式观察表明,PowerPoint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教学“技术”。尽管如此,很多老师对于PowerPoint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持有保留和怀疑的态度。例如,北京大学附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老师就曾经说过:用PPT上不好数学课。PPT做的好的数学老师往往课上不好,课上的好的数学老师往往不用PPT。


一方面,PPT是各类教学软件中应用率最高的;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又认为用PPT上不好课。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请在讨论区,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1)你是教什么课程的?平常用PowerPoint吗?(2)在你的教学中,你觉得PPT主要发挥了什么作用?使用的时候有什么不方便之处?(3)在你的应用过程中,你觉得用好PPT的关键是什么?


围绕1~2个问题来组织你的讨论主帖。回答完后,请阅读本组其他学员的帖子,选择2个帖子,发送2个回帖。表明你是支持、还是反对他(她)的观点,简述理由。


这是在北大引领式教师课程培训课上,设计的一个“讨论”学习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1)讨论话题明确:PPT的教学效果。这个话题贴近一线教学,老师有话说。而对于研究者来说,还可以通过在线讨论,收集关于PPT研究的“大数据”。(2)“你”字用的好。亲切、口语化、有对话感。(3)三个问题既引导了讨论话题聚焦,又避免了不知道从何说起的困惑。(4)一个“主帖”,两个“回帖”的要求,让学习行为或者说参与的要求具体化了。(5)“一发言,二阅读别人的发言,三回复2个回帖”这个对话模式的设计,能够在小组成员之间建立有效对话。对话是思想碰撞、经验分享的基础,也是实现机制。(6)表明观点,阐述理由。这个要求是为了培养“观点一定要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学习风气。这个要求是对目前空洞、夸夸其谈、炫概念的泡沫学术风气的一种批判和纠正。


为了方便网络辅导教师评价学习者的讨论贴,我们在课程中还同时设计了表5所示的“讨论活动评价量规”。网络辅导教师可以参照这个评价量规,把讨论贴分为5级,并赋予相应的分值。


在线教学活动案例2:作业活动的设计


作业:策划选题并完成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分析。选择你所教授学科的某一教学主题。在本模块以及后续模块的学习中,你将陆续完成针对此主题的学习者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和媒体选择、资源的搜集与利用,以及教学活动设计,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请按以下步骤完成本模块的作业:(1)在自己所用的计算机硬盘(如D盘)上建立一个新文件夹,并命名为“作业文件夹”。(注意:这一文件夹将用于保存你在本次培训过程中各个模块的作业成果,所以请务必记住文件夹的位置。)(2)点击下载“选题表格”,保存至“作业文件夹”。(3)确定自己的选题,把表格中“课题名称”、“科目”、“年级”、“教学时间”四项填写完整。(4)参照作业样例,依据本模块中学习到的教学目标、学习者分析以及教学内容分析的原则和方法,在相应栏目下填写与自己选题对应的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


Word操作要求:(1)把标题改为“XXX教学设计方案”,XXX表示你选择的课程名称,调整标题“XXX教学设计方案”使其居中对齐,然后在标题下面一行插入你所在学校和姓名,并设置为右对齐,字体为宋体、小五。(2)在“学习者分析”一栏中,将你所填写的内容设置为左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宋体、小四号。(3)在“教学目标”一栏中,将文字“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过程与方法”、“三、知识与技能”设为红色、加粗、楷体、四号、居中。(4)将选题表格另存为一个Word文档,命名为“mubiao.doc”。(5)利用模块二的作业上传,提交mubiao.doc文件。在截止日期之前,学员还可以对作业进行修改1-2次。参照作业样例:真善美的小世界。


分析:(1)这个作业是一个包括教学设计和Word操作两方面内容的教学活动。(2)为了方便学习者完成这项作业,活动说明中提供了“选题表格”(可下载)这个作业工具,以及“真善美的小世界”(可下载)这个作业样例。另外,平台还提供了教学目标分析的ABCD原则、Word操作手册等学习资源,对作业活动提供支持。(3)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步骤。


对这项作业的评价包括两方面内容:(1)Word操作格式,可以直接检查Word文档的字体、字号、居中等。(2)针对这个作业,设计了评价量规,评价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分析是否符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经过前面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等步骤以后,我们已经形成了教学内容(多媒体表达要素+课程结构)和一组在线教学活动(包括活动描述和评价量规)。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挂到学习平台上,再设计一本包含操作步骤和教学指南(包括评价量规)的教师辅导手册,就完成了北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这门网络课程设计方案包括8个模块的教学内容;7个测验、8个讨论话题、5个大作业,总共20项在线教学活动;选择Moodle作为网络教学平台。另外,还设计了学习手册和教学辅导手册。其中,教学辅导手册包含有教学活动说明、评价量规、如何反馈以及对反馈时间的要求。综上所述,一门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包括:


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活动+评价)+平台+辅导手册


网络课程设计方案如果不落实到教学实施的行为层面上,就还是一门纸上谈兵的“网络课程”,相当于“教科书+教辅”的数字化版本。设计方案只有“跑起来”,才是课程。Curriculum本身就含有“跑道”的意思。


五、MPOC课程的运营:SPOC和虚拟教学团队管理


如前所述,MPOC是基于北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的实践,提出来的一种网络课程模式。MPOC具有以下特点:(1)MPOC的基础是SPOC,通俗地说,就是一期开设多个SPOC“班”的一种大规模私有在线教学模式。(2)MPOC将教材和教学过程分离,把呈现在教学平台上,包含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教学指导手册的“网络课程”看作是一种数字化教材,而不是“教学”。(3)MPOC为每一个“班”安排一位网络辅导教师,由他/她负责一个“在线课堂”的教学过程,并对学习者的作业提供评价与反馈。(4)通过培养一组合格的网络辅导教师以及同时开设多个“班”的方式,实现大规模私有在线网络教学。


由此可见,MPOC的教学实施分两个层面:一是在“班”和“在线课堂”层面上,开展小班制,高师生比的SPOC教学;二是教育机构层面上,通过招生、为付费学习者建立账号、开设班级(包括复制网络课程方案、导入学生账号、对学生分组等)、选拔在线辅导教师、管理在线辅导教师等方式,实现大规模的在线教学。


1.SPOC模式的“小班制”网络教学


SPOC的班额具体小到多少,并没有明确的定义。Minerva的在线教学班额是19人/班;AOC课程的班额通常在20-25人/班之间;伯克利和哈佛的SPOC班额能达到500人/班;北大MPOC网络培训的班额在50-80人/班之间。在一个在线班级里面,学习者按照5-10人/组,组成学习小组,参加讨论和学习活动。辅导教师负责对讨论和作业进行打分和评价。


在MPOC模式的SPOC班级教学中,网络辅导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成果提供持续的反馈与评价:(1)每天花费固定的1-1.5小时,对学习者讨论贴进行打分和反馈,保证学习者提交讨论贴之后,24小时内能得到教师的回应。(2)教师在作业截止时间之后的48小时内,对学习者作业打分,并提供反馈意见。(3)在8个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2次阶段性教学总结和1次结课总结,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指出共性的问题,并适时补充教学内容。(4)教师选择学习者讨论和作业中的优秀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后,在在线课堂的特定位置分享,形成网络教学中特有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对学习者的及时反馈是提高网络教学完成率和网络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抓手。美国传播学家保罗·莱文森认为,在网络空间“连续的群体参与”是建立持续合作的交流关系的基础。及时反馈让学习者体会到了“教与学”双方的“连续参与”,建立了学习者关于在线课堂的存在感和社交交往感,进而保证了在网络空间中的认知发展。(Garrison et al.,2003)


2.建立在SPOC基础上的MPOC模式


MPOC与MOOC的区别有点类似当当和淘宝。淘宝只提供交易平台,当当则有自营品牌和自营服务,Amazon甚至自营出版。MOOC主要提供教学平台,招生、课程设置、教学等由各大学自己负责。MPOC除了管理网络教学平台以外,还有一支运营团队,负责招生、开设班级(包括复制网络课程方案、导入学生账号、对学生分组等)、选拔在线辅导教师、管理在线辅导教师等。


从2006-2014年,北大设计了20多门MPOC培训课程,聘请了15人左右的管理团队,建立了2000多人的在线辅导教师队伍以及一支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支持队伍,形成了如图8所示的金字塔型的“虚拟教育组织”管理结构。


至此,MPOC不仅在“班”和“课”的层面上,建立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持续教学对话;还在教育机构(如学院、大学等办学机构)的层面上,形成了虚拟教育组织和虚拟教学团队。这个I+C+C模式的MPOC课程的成功探索,使“虚拟教育组织”和虚拟教学团队的领导和管理,成为网络教育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问鼎云学习,大企业信赖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专业平台
友情链接:
400-100-7350
wdxuexi@wunding.com
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紫光信息港C座8楼

问鼎云学习
移动客户端扫码下载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培训干货

粤ICP备07037912号 Copyright © 2012~2021 问鼎资讯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工商网监 电子标识
获取课程清单
确认申请
获取培训方案
确认申请
免费体验在线学习平台
确认申请